欢迎访问云南教育人才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知识汇总(1)

2024-12-24 10:23 104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知识汇总(1)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1.【教育】

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网络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从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这种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3.【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影响,又有自己规律。

(1)历史继承性;

(2)平行性。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不平衡性。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4.学校产生的条件——人财物制度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的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第四,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5.20世纪后的教育——全民多现身。

(1)教育的终身化(身)

(2)教育的全民化(全)

(3)教育的民主化(民)

(4)教育的多元化(多)

(5)教育的现代化(现)

6.【教育的功能】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基本功能)。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功能。

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性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第二节 教育学的发展

二、历史上的教育思想

7.孔子《论语》。——论六类仕习思故才发富

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

教育地位作用:性相近习相远 庶富教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仁 克己复礼为仁

教育内容:六经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世界最早)

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知新

8.《学记》。——国早记教师长时等七夕成俗

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论著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教学原则

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启发诱导(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

循序渐进(学不躐等)、豫时孙摩、长善救失、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尊师重道

三、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9.夸美纽斯。——极致夸大独立

(1)《大教学论》(1632)

(2)强调普及义务教育并论述普及义务教育的合理性

(3)教育适应自然

(4)“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5)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10.赫尔巴特。——一二三三四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

二基础:伦理学,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基础

三中心: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传统三中心)

三称呼:传统教育学代表,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现代教育学之父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11.杜威。——一一三四四

一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一口号:从做中学

三中心:儿童,经验,活动中心(新三中心/现代三中心)

四个即:强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学校即社会。

四称呼:现代教育代表人;进步教育代表;实用主义;儿童中心论代表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人论民主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13.教育的文化功能。(补充)——选择、传承、传播、创新

教育的文化功能是:

(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选择和整理、提升文化);

(3)教育能够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

(4)教育能够更新和创造文化。

第四节 教育与人的发展

1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徐姐不补差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5.【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差异的原因之一

遗传具有可塑性

遗传不能夸大。

遗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成熟:不可忽视的作用

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和阶段

成熟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3)环境:动力

环境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机遇、条件、对象

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儿童在接受影响时,是能动的。不是消极、被动的

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学校教育:主导和促进作用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特殊功能(补充)——社会个个有演技

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加速个体发展;

(3)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5)主观能动性:内在动力

个体主观能动性是潜在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五节 教育制度

16.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有哪些?(学制建立的主要的依据)。——社会个人自身

(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3)人口发展状况

(4)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17.义务教育。(补充)

(1)概念: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义务教育的特点——强普免公基

强制性/义务性:一是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教育;二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

普遍性/普及性/统一性:原则上义务教育覆盖我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也包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盲、聋、哑、有智力障碍和肢残的儿童、少年。

免费性/公益性:免收学费和杂费

公共性/国民性: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它是面向本地区、本民族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应成为某一阶级、政党或宗教派别的工具而被垄断。

基础性: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其目的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的社会主义人才奠定基础。

(3)条款

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六条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三十四条 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六节 教育目的

18.【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的三个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了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其决策要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一般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文本和教育法令中。

学校→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者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师→教学目标:微观层次的教育目的,教育者完成某一阶段教学工作时预期达到的要求,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19.【教育目的的制定依据】 (补充)

(1)社会依据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方向和内涵。

(2)人的依据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3)人们的教育理想

(4)我国教育目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根本途径

20.我国的教育方针。(补充)

【教育目的】(补充)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教育方针】(补充)

教育方针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行动大纲,是对教育发展的现实做的政策性规定。

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补充)

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

我国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1.【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作用】

【全面发展和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我国现在的中小学的全面发展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个有机组成部分。

五育的关系:五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不能相互替代,不是平均发展

① “五育”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体系。具有不同的作用、地位、责任,不能相互替代,缺一不可;

② “五育”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德育、智育具有首出地位;

德育是思想基础、方向、动力、灵魂、统帅

智育是智力基础、前提、支持

体育是物质保证

美育是具体运用和实施、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其他各育。

22.美育的意义。(补充)——德智体劳

(1)美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开国人的跟界,使人洞察历史、认识自然、了解社会,获得广博的知识(智),提高丰富的想象力;

(2)美育能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科学的世界观,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可以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人们展开创造外部世界的想象力,也有利于人们创造性劳动的展开。

23.美育的具体任务。(补充)——三美

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感受

(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鉴赏

(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24.【美育和艺术教育】

【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包括艺术教育和美学等。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教育。

云南教育人才网官方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在线咨询
主办单位:昆明市五华区博信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23号三合商利写字楼16层1601号
电话:0871-65096633 15812071159 邮箱:ynjyrc@qq.com
版权所有:云南教育人才网
滇ICP备2022007886号-4
云南教育人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电话
0871-65096633 13312583674
联系微信

微信添加好友咨询

联系QQ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