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教资面试试讲习题与参考教案
高中语文学科教资面试试讲习题与参考教案
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面试试讲课题范围包含高中各年级的所有内容。常考查的题型有古诗词、文言文、散文等。以下是高中语文学科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习题与参考教案。
习题一
1.课题:《鸿门宴》
2.内容: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3.基本要求: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解释文中带下划线的字词。
(3)要体现过程性评价。
习题二
1.课题:《陈情表》
2.内容: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3.基本要求:
(1)翻译并讲解该片段。
(2)解释文中重点词汇。
(3)须要展示适当板书。
习题三
1.课题:《声声慢》
2.内容: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基本要求:
(1)分层次、有感情地朗读本词。
(2)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理板书。
习题四
1.课题:《短歌行》
2.内容: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3.基本要求:
(1)分析“忧”的内涵。
(2)讲解诗中的一个典故。
(3)须有适当板书。
习题五
1.课题:《荷塘月色》
2.内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3.基本要求:
(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领会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通过读、赏、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品味语言。
习题六
1.课题:《登高》
2.内容: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基本要求:
(1)分层次、有感情地朗读本诗。
(2)设置读的活动,带领学生分析“即景伤怀”的手法。
(3)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
参考教案
习题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骑”“谢”“郤”“数目”等字词含义;分析刘邦、项羽等人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提升文言文分析与人物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性格分析及文言字词解释。
2.难点:结合文本细节推断人物心理与行为动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提问“何为‘鸿门宴’的千古悬念?”结合影视片段引入。
2.新授(5分钟):
解字词:学生结合注释解释划线词,教师补充(如“数目”=“多次使眼色”)。
析人物:分组讨论刘邦(谦恭谨慎)、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果决狠辣),结合“举玉玦”“项伯翼蔽”等细节。
3.巩固(2分钟):角色扮演“鸿门宴座次与对话”,体会人物立场差异。
4.小结(1分钟):总结性格决定命运,布置“改写结局”小练笔。
四、板书设计
《鸿门宴》
刘邦:隐忍机变→谢罪示弱
项羽:自负轻敌→默然不应
范增:谋略果决→举玦三示
项伯:内外矛盾→翼蔽沛公
习题二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夙遭闵凶”“茕茕孑立”等词义,能准确翻译文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互动翻译、语境推断,提升文言文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忠孝两难的情感,理解传统孝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文言词汇解释与文意翻译。
2.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进退”困境。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提问“若家人病重,你会如何选择学业与照顾?”引发共情。
2.新授(5分钟):
解词译句:学生逐句朗读,标划“见背(父逝)”“成立(成人)”等词,师生共译(如“形影相吊”译为“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
析情明理:结合“臣侍汤药,未曾废离”分析李密困境,强调“孝”与“忠”的矛盾。
3.巩固(2分钟):小组合作改写首段为白话书信,抽选展示并互评。
4.小结(1分钟):总结李密以情动人的写作手法,齐读“孝”字板书强化主题。
四、板书设计
《陈情表》
困境:忠(朝廷)vs孝(祖母)
词解:夙遭闵凶→幼年不幸/茕茕孑立→孤独无依
情感:孤苦、坚定、恳切
习题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叠词、意象(雁、黄花、梧桐)的抒情作用,理解“愁”的层次。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朗读、互动品析,学习“以景写情”的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李清照的家国之悲与人生之痛,感受婉约词风。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叠词与意象分析词人情感。
2.难点: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愁”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展示“残秋暮雨”图,配乐诵读首句,提问“为何连用七组叠词?”
2.新授(5分钟):
朗读指导:分三层(寻人—触景—独叹)师生共读,重读“怎敌他”“怎生得黑”叹句。
析情探意:小组合作圈画“酒、雁、黄花、雨”意象,讨论“为何‘旧时相识’雁更添愁?”(关联亡夫之思)。
3.巩固(2分钟):对比《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感悟词人晚期愁绪的沧桑巨变。
4.小结(1分钟):总结“景语即情语”,齐读末句,布置“用意象写一段愁绪”小练笔。
四、板书设计
《声声慢》
愁之深:寻→冷→凄(叠词)
愁之因:酒淡难敌风急/雁过思亡夫
愁之浓:黄花憔悴/雨打梧桐
习题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杜康”“周公吐哺”等典故含义,理解诗歌“忧”的三重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意象分析,学习解读诗歌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曹操的宏图抱负,感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诗句分析“忧”的层次(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成)。
2.难点:理解“忧”与“志”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播放《三国》曹操横槊赋诗片段,提问“英雄为何而忧?”
2.新授(5分钟):
析“忧”:分组圈画含“忧”诗句,归纳“朝露之叹→求贤之切→天下之忧”三层内涵。
解典故:聚焦“周公吐哺”,讲解《史记》典故原意(礼贤下士),对比曹操“天下归心”的政治抱负。
3.巩固(2分钟):配乐分层朗读(低沉→激昂→雄浑),读出情感变化。
4.小结(1分钟):总结“忧以言志”的抒情特色,齐诵末句强化主题。
四、板书设计
《短歌行》
忧:人生苦短—杜康难解
求贤若渴—青青子衿
天下归心—周公吐哺(标红典故)
志:以忧言志→慷慨进取
习题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喻、通感等手法,分析景物描写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自然美的追求与矛盾心境。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月光如流水”“梵婀玲名曲”等语言的精妙。
2.难点:理解“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隐含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提问“独处时如何排遣烦闷?”,关联朱自清夜游荷塘的心境。
2.新授(5分钟):
朗读悟境:配乐朗读,标注“亭亭的舞女裙”“笼着轻纱的梦”等比喻句,感受画面美。
析景探情:小组讨论“叶子的颤动为何像闪电?”(以动衬静),对比“黑影如鬼”与“杨柳倩影”(乐景衬哀情)。
3.巩固(2分钟):仿写训练,用“正如……又如……”句式描写“夏夜繁星”。
4.小结(1分钟):总结“景语皆情语”,齐读末段体会“淡淡的喜悦与哀愁”。
四、板书设计
《荷塘月色》
景:荷塘(比喻、通感)→月色(光影和谐)
情:暂得宁静(情景交融)→难掩孤寂
写法:以景衬情/虚实相生
习题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即景伤怀”手法,分析“猿啸”“落木”等意象的悲情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层朗读、小组讨论,学习从景到情的诗歌赏析路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杜甫忧国伤时的沉郁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结合诗句分析“景情交融”的抒情方式。
2.难点:理解“繁霜鬓”“浊酒杯”中个人命运与家国动荡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分钟):展示“夔州秋景”图,提问“古人登高为何常生悲情?”,引出杜甫晚年漂泊背景。
2.新授(5分钟):
分层朗读:前四句重读“急”“哀”“萧萧”品秋景肃杀,后四句缓读“常作客”“独登台”悟身世孤苦。
析景探情:小组合作圈画“风、猿、落木、长江”等意象,讨论“萧萧落木”如何隐喻生命凋零(联系“百年多病”)。
3.巩固(2分钟):对比《春望》“感时花溅泪”,总结“以哀景写哀情”的共性。
4.小结(1分钟):强调“景为情设,情因景深”,齐诵尾联体会“家国共悲”,布置赏析《秋兴八首》。
四、板书设计
《登高》
景:风急猿哀→萧萧落木
情:万里作客→潦倒停杯
手法:即景伤怀/宏景衬孤愁
- 2025年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公告2025-06-11
- 2025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公告2025-05-26
- 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报考简章2025-01-14
- 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公告2025-01-06
- 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降低育儿成本2025-07-29
- 目前我国有几种教师资格?2025-07-08
- 2025下半年教资笔试考试内容及大纲公布!2025-06-30
- 教资认定进行中,学历信息如何查找?2025-06-26
- 2025年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公告2025-06-11
- 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报考简章2025-01-14
- 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公告2025-01-06
- 国务院常务会议解读 | 利好育儿家庭!国务院部署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有关举措2025-07-29
-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2025-07-21
- 2025年下半年云南省高校教师资格认定课程考试报考简章2025-07-11
- 中小学教师资格面试时政热点2025-07-03
-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时间安排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