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云南教育人才网!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知识汇总(7)

2024-12-24 10:38 134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科目二知识汇总(7)

第七章 中学德育

一、品德

108.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2)道德情感: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品德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4)道德行为: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集中体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109.【科尔伯格】

(一)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主义取向阶段

(二)习俗水平(9岁—16岁)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人际和谐(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

第四阶段:遵纪守法/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也称“好公民”)定向阶段

(三)后习俗水平(16岁以后)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

第六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110.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三阶段及其主要内容。

(1)依从阶段。依从阶段是指个人为逃避谴责、期望奖励,从而表面接受他人的观点,虽然外显行为与他人一致,但其情感及认知均不一致,可以说是“ 口服心不服”。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

(2)认同阶段。认同是指个体在思想、情感和态度上认为他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来改变态度,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上与他人保持一致,可以说是“心服口服”。行为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稳定性。

(3)内化阶段。内化是指个体将自己认同的意见或观点融人自己的认知框架,形成内在、完整的价值体系。与态度体系可以说是“心悦诚服”。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自觉杜绝某行为

111.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社会风气、 学校教育、家庭教养方式、同伴群体。

(2)内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遗传、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情绪、情感等因素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12.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说服榜样 群体价值奖惩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价值辨析

(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113.【德育、学校德育、道德教育】

【德育】广义的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受教者个体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形成的教育,包括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

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

114.【德育过程、品德形成过程】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中学德育目标对学生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其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成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是个教育过程。

1.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德育过程与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德育过程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入的品德形成与发展。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德育过程:外;教育过程;两个主体

品德形成过程:内;发展过程;一个主体

三、德育过程

11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端性】的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开始

3.四要素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2.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习;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和学生已有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反复性、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随其成长、成熟而不断深化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16.【德育过程多端性】

(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一般顺序: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

(2)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开始

四、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117.德育原则。 ——一连向导的道德尊严才知是正级别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贯彻:(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2)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3)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四)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贯彻:

(1)统一学校内部教育力量

(2)统一学校、社会、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

(3)德育衔接、前后一致

(五)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贯彻:(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2)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六)知行统一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战锻炼,把提高知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

贯彻:(1)加强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七)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青少年学生缺乏一定的行为自控能力,这就决定了在正面引导的同时,必须加以必要的纪律约束。

贯彻:(1)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2)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3)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

(八)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长善救失原则)

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贯彻: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九)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贯彻:(1)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118.德育方法。——说看做感外内 六方法

(一)说理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基本方法,①明确目的性 ②富有趣味性 ③注意时机 ④以诚待人

(二)榜样示范法(选好的、有效的、引导学生用榜样调节行为)

(1)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2)运用榜样示范法的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三)陶冶教育法(潜移默化的熏陶,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参与、与启发说服结合,又叫情感陶冶法)

(四)锻炼法(①坚持严格要求 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1)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锻炼的方式主要是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文体科技活动。

(2)运用实际锻炼法的要求

①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加强指导,坚持严格要求;②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持之以恒,随时总结。

(五)品德评价法:通过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即表扬、奖励或批评等,并给予相应的激励或抑制,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奖惩法,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六)品德修养指导法(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

119.【德育的途径】——一教二班四活动

(一)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最基本的途径( 2次)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社会实践活动;

(四)共青团活动;

(五)班主任工作;(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

(六)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云南教育人才网官方微信客服 添加微信在线咨询
主办单位:昆明市五华区博信教育培训学校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23号三合商利写字楼16层1601号
电话:0871-65096633 15812071159 邮箱:ynjyrc@qq.com
版权所有:云南教育人才网
滇ICP备2022007886号-4
云南教育人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
客服电话
0871-65096633 13312583674
联系微信

微信添加好友咨询

联系QQ
返回顶部